人格养成,先天后天外加行动缺一不可每个人都拥有自己不同的认知(理解方式)、情感及行为模式。这个拥有持续性的模式,在过了十八岁的时候就几乎固定了。这种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模式,精神医学或心理学上,就称为「人格」(Personality)。
有的人责任感很强;也有人很随便,一有什么不合己意就马上推到别人身上。有人充满自信;也有人老是害怕担心自己会失败、或是担心遭人责难。有些人很活泼地与人交往,很乐于沟通;但也有人觉得一个人比较轻松,除非必要否则不太开口说话。
像这样各种特性混合之下才创造出一个人的人格,透过这一个世纪许多先进的研究中我们了解到一件事:那就是这样的特性并非是随机组合而成,而是因为有些性质容易结合,他们拥有各自的一贯性,然后分成几种类型。不只是临床上的研究,在经过流行病学、统计学的研究重重验证的结果,我们发现人格大致上可以分为十个类型。
人格大约有一半是与生俱来的气质,由遗传因素决定;另一半则是后天学习到的性格,受到环境因素(主要是成长过程的心理社会环境)的影响。两者混合之后才造就这个人格。
一旦造就之后,就拥有无法轻易改变的持续性与结构上的稳定性。就像鸟在空中飞,野兽在地上跑,鱼在水中游一样,各自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与型态。人格也可以说是一样的:生物学上的特性,与在心理社会上学习到的认知、行为反应模式,完全合为一体,形成一个牢固的模式。
例如,一丝不苟、有洁癖、责任感强而且又很难妥协,有这样一连串特性的强迫型人格,就是由固执性这种遗传因素决定的气质,与后天学习到的超越自我(对团体的贡献优先于自己的倾向)这样的性格特性混合下成立的。以满足固执性与超越自我为基本战略,这类型的人,会以「维持秩序」的战略作为人生的方针。
过度的自信,傲慢又妄自尊大的态度,理所当然地利用他人,对他人的痛苦有毫不关心的倾向,渴求赞赏的自恋型人格中,则混合了用所得或所失作为行动的强烈依据的「依赖报酬」气质因素,及自我导向(百分百无条件认同自我价值的倾向)这种后天因素的强烈特性。能实现依赖报酬与自我导向这两方面的战略,就是要学会将自己视为绝对,用瞧不起他人来保护自己的自恋防卫战略的生活方式。
与生俱来的气质、后天学到的价值观与思考方式,再加上行动的战略,这三者紧密的结合,完成了无法轻易改变的结构。这──就是人格特质。
母亲大人:依附情感的关键角色
在人格形成中,最重要的基础就是「依附情感」(Attachment)。依附情感是出生之后一年半内与母亲形成的半永久式情感牵绊。那并不只是心理上的牵绊,也是生物学上的牵绊。被照顾得很好,在稳定的爱中养育成长,就会形成稳定的依附情感。依附情感也不仅仅是与母亲的关系,也会成为与母亲以外的人之人际关系「铸型」。如果与母亲的关系稳定,整体人际关系也比较容易稳定,就是这个缘故。
依附的稳定性不仅仅影响人际关系,还有基本的安全感与信赖感、对压力与不安的抵抗力,甚至左右了一生的身心健康或平均寿命。
特别是从出生到一岁半为止的关系最重要,但是之后的体验也会有影响。影响特别大的就是双亲的夫妻关系:父母离婚很容易对孩子的依附情感稳定性造成伤害。像霸凌这种威胁安全感的经验,也会使依附情感不稳定。相反的,拥有一个总是在需要的时候会保护自己的「安全基地」就容易使依附情感稳定下来。
少年看到大,「依附情感」影响一生
十五到二十岁之间,一个人的依附形式就几乎确定了。依附关系中,有「安定型」与「不安型」,不安型中又有回避亲密关系的「逃避型」、过度要求他人关心或爱的「焦虑型」(矛盾型)、一直害怕被抛弃,需要有人可以撒娇的「恐惧—逃避型」,以及对依附情感抱着未解决伤痕的「未解决型」等。
依附形式在不知不觉间支配了生活的各个层面,但影响特别大的是需要有亲密人际关系的恋爱与结婚、养儿育女的层面。如果说恋爱顺利的真正意义并不是成就一场恋爱然后与意中人发生性关系,而是在一种长久持续的爱情与信赖上建立一个稳定的家庭,安心养育子女的恒常性的话,那么在考虑恋爱的成败上,就无法避免依附稳定性这个问题。
依附形式一旦完成,大约有七成的人会维持下去而不会改变。然而有三成左右的人会产生变动──本来是安定型的人,变成不安定型;也有曾经是不安定型的人转变成安定型。这种情况下最至关紧要的,就是与配偶或伴侣的关系。依附不安定的情况也有可能在与配偶或恋人的交往中,有机会转变成安定型。同为依附情感不稳定并成为情侣的人也一样──前面提到的艾瑞克森夫妇的例子,可以说就是这样的证据。
然而大多数的场合中,同为依附关系不稳定的人之间的恋爱或婚姻困难重重,很容易导致毁灭性的结果。带着不稳定依附情感的人,跟依附情感稳定的人结婚,比较容易得到安心感,成功的机会应该也会增加。
无论如何,使伴侣间的依附关系稳定,不只能成就恋爱,也能给彼此带来幸福以及在社会上的成功。因为依附情感稳定,就表示双方都顺利发挥了作为「安全基地」的功能,因为拥有一个安心的根据地,两人都会更容易发挥力量与可能性。反言之,也可以说彼此是否能成为对方的「安全基地」,将决定两人关系的未来。
用最适合的方法去爱,方能享受甜美果实
不只是依附形式,由依附形式进一步分化出来的认知、行为模式,都有每个人自己的固定倾向,而且每个人把价值放在哪个点上也会有所不同。包含从依附在内,若认知或行为的模式不同,恋爱的方法也会不同。如果价值观不同,即使能谈起恋爱来也总会觉得某些地方不太合得来。
价值观大致上也是由人格类型而定:有的类型最优先考量是爱;也有些类型会把利益得失的考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还有些人是把合不合道理放在最前面;也有人把人情义理跟面子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有人把自我实现看得很重;也有人如果是为了家庭或组织,就算要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愿意。这并不是哪个好哪个坏的问题,而是由于每个人的人格因素使他们重视的东西有所不同。
那就跟你要以米饭作为主食,还是面包作为主食,又或是以番薯或玉米为主食这种生活习惯问题是一样的。希望对方跟自己一样,把爱情看得最重要,就像是一个觉得米饭最好吃的人,就算你每天都叫他要吃番薯,他也只会说已经吃腻了。
就如行为模式不同一样,求爱的方法也各自迥异。有人为了吸引对方注意,会张开他美丽的翅膀;也有人是发出高亢的声音来吸引注意。有人用诱饵使对方大意疏忽;也有人露出红色的屁股来吸引目光。人格类型的不同,偏好的求爱方法也不同。若想用与对方不合的行为模式来接近对方,对方也只会觉得不知所措而已。
因为人格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恋爱的方法与爱情的模式也会不同。若能看清人格的类型,就会知道那个人是如何去爱人,喜欢哪种被爱的方式。为了抓住他的心,该用什么方法才有效,在孕育爱情上,重点在哪里,又会有什么样的陷阱在等着你,也能够预测出该怎么做才能巧妙避开陷阱的方法。
了解行为或认知的习惯,在理解价值观或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对象,用适合的方法去爱,得到充实的爱情生活或丰富人生的机会就会增加。[文章来源泛科学]